145 145:将道,人道,生生不已 (第1/2页)
沿着盘山道一路向上绕了有七八圈, 终于延着一条支道往里去, 行了约两刻钟后,便见前方屹立着一片建筑, 以粗硬荆棘围成栅墙,里面学舍廊院练场严整方正,屋廊都是条石方石构建, 规格统一, 色泽是天然的冷灰或红褐,铁血刚硬的气息劈面而至。
萧琰目光一正,感到了熟悉的气息。
“这是武经堂。”萧勰说道。
萧琰心道果然, 难怪有军营的气质。
经道堂分文武二道, 其中武道之一的武经堂就是传授兵道, 培养将帅的地方,自然有兵家铁血肃杀的气息。
“这是你第一个学堂。”
萧勰道:“你才从军中出来, 先入武经堂学习, 一是沉淀军中的经验,二是综合学习兵道战术, 再结合反思,形成你自己的将道。”
“是。”萧琰没有异议。
四堂叔祖是她的引道人, 必定是根据她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最适合她的学业计划。
萧勰说:武经堂也分外舍和内学,内学又有中舍、上舍, 各收不同资质的子弟, 培养目的也不同。
外舍是培养一般资质的从军子弟, 成为下层军官,如队官、旅帅、团主这些带兵官。内学中舍是培养中层军官,即营将级别;上舍是培养是一军之主,再往上就是能统领数军作战的帅将。萧勰说,能进入上舍的都是很有天分的子弟。
萧琰因为指挥天赋直接进入上舍。
因为她是先为将,后入学,武经堂对她的课程安排必然有不同。但和其他学子一样,她入学也是首先进行入堂考,方便让夫子摸底后因材施教。相比其他还未有战场经历的学子,她要做的考卷是他们的三倍,堆起来有二尺高。
主要是考她对兵家理论的掌握,然后夫子查漏补缺,根据她的不足,确定她需要哪些理论的补授,针对性的编制课材。
负责兵道理论教学的执堂夫子说:这不是她一人的特别待遇,每位上舍生的课材都是专门编制的。
因为武经堂的上舍生并不多,执教夫子却很多,多数是从军中退下来的萧氏长辈,还有河西各姓将门的退役将军,这就确保了上舍生有足够的师资挥霍,不是一对一,而是数名夫子执教一名学生。
执堂夫子冷峻说,武经堂培养的理念是“将贵精不贵多”,最终能成为高层将领的一定是少数。武经堂上舍的职责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子弟,有一个培养一个,不会浪费在“广撒网”上。
夫子说,武经堂培养最多的是中级将官。
萧琰是从军中出来的,这个道理一想就明白了:大唐军队训练和战斗都是以营为指挥单位,一营正副将就是每个局部战场最直接的指挥官,如果一营将领的素质高,整个营基本上不会差;如果所有营的将领素质都不差,那么一个军的素质也就差不了。
所以,武经堂的中舍生是最多的。
萧琰又睁眼好奇问:那外舍生为什么也很少?
她脑门就挨了一戒尺,夫子瞪眉怒目:堂堂萧氏还要占低级军官?
萧琰呆了一下,然后抬手捂额唉哟一声表示领悟了:总要给下面的士家和平民从军的子弟升军官的位置。
那为什么还要设外舍呢?她一问到底。
“因为总有一些资质普通脑子却充溢热血的愚蠢子弟,要到军中建功立业!”夫子冷哼说道,“有武经堂教导他们,总比哭闹着父母最后凭萧氏的声望进个什么中等军校好,至少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
萧琰一点就透,她上过战场很清楚,静南军每战下来战死的队官旅帅这些军官不少,论战场死亡率仅次于士兵。萧氏门第虽然不屑于低级军官,却也不会阻拦一腔热血要报军的普通子弟,只能以武经堂的军事教育尽量提高他们的战场生存能力。
萧琰心想这就像父母一样,虽然恼怒孩子的“不听话”,却也会尊重他们的选择,只是想办法提高他们的技能。
家族内有等级,资源分配也有等级,不是每个子弟都能得到家族精心的培养,但很多设置都蕴着人情味儿。
萧琰吸了一口空中的气息,觉得很喜欢学堂的味道,山上的空气清凉又有花果香的甜味。
“武经堂的味道挺甜的。”她很认真的对夫子道。
执堂夫子翻了她一个冷峻的白眼。
……
萧琰在理论课堂的学习进度很快,因为她不是从头学习兵道理论而是查漏补缺,加之她记忆力和学习力惊人,不到七日就提前完成了课表进度,教她的四位夫子私下都说:教无可教了。
执堂夫子刚硬的写下课堂结业评语扔给她,伴随冷峻的三个字:赶紧滚。
萧琰赶紧滚去战术学堂报到了。
一起上理论课堂的堂兄族兄送她到廊院外,一脸依依不舍,回头却都飞起了眉:总算走了!跟这货同上一课堂简直打击人,那是看书吗,明明是吃书吧,吃了就记住了,多生僻的兵书都记得烂熟,咯死个人。
……
萧琰去到战术学堂按夫子安排先上战术推演班。
每堂课都由夫子带领着模拟推演战例。
这些战例都是发生过的真实战役,有大唐之前各个朝代的战役,也有大唐发生的战役,还有其他国度的战役,譬如希腊罗马的经典战役。
萧琰上过几堂课后渐渐跟上进度。十天后被夫子赶去了高班。
高班是指挥班,由学子和夫子各组一方阵营,进行战役对抗;有时是连续几堂课,进行的是一场国与国的战争。
这些战例都是在推演班学过的,夫子做过精辟讲解。但轮到学子自己指挥时,就发现学的知识总是不够。
每次对战都是抽签分阵营,带着很大的随机性。学子阵营通常都是惨败。
但下一堂课,双方阵营就掉换过来了。学子们摩拳擦掌要雪耻,采用了夫子阵营上次致胜的战略和战术,端看夫子阵营怎么应对他们自个的战术。但是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狡猾的夫子阵营总是能灵活变换战术,学子阵营又败了。
这就是高班的常态:旗帜四倒,哀鸿遍野!
萧琰双眼放光,觉得这种对抗很有意思。
不止是领略到执教夫子的战术经验丰富、狡猾百变,而且学子们自己也得百变。
因为每次战役对抗也是抽签得角色,学子担当的人物是变化的,上回是是统帅,这回就可能是首席军师或参谋官,或者后勤主将,或者先锋主将……一场战役中有可能影响胜负的主要角色,学子都会轮到。
这也让上舍学子能从不同身份角度思考如何打胜一场战役。最终培养出来的就是能够统筹全局的统帅之将,所谓将将者也。
萧琰很快沉浸到这种角色扮演中。
在静南军她只能是战场上的统兵官,而在这里,她可以成为任何想要的角色,譬如最想成为的统帅。
而在这种沙盘战役对抗中她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没有实际的军队布阵,她就不能发挥自己的洞察力天赋,洞悉敌军布阵的弱点。
这也说明自己在作战上太依赖洞察力天赋,而相对忽略了战略战术的筹谋布局。
如果自己是一军主帅,而不是冲锋陷阵的将军,就必须战前确定布局,也不可能提前看到敌军布阵的弱点;而且,指挥一场战役不是局部战场的战斗,而是多个局部战场汇成的大战场,要想洞察所有战场的敌军布阵不太可能。身为主帅,也不可能亲临每一个战场。
萧琰想起萧勰说的,学习,反思。反思的反字就是要反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萧琰上课就更加用心。
每堂课之后都能看到她沉思,然后在沙盘边伏案疾书,疾书后又沉思,沉思后又疾书。此时在她的紫府中,课堂上的对抗战役被她以星子排兵,以天幕为战场,将自己代入不同角色,反复演绎。演绎的结果,就是密密麻麻的战术应用札记本。
进入上舍的学子都是有指挥天赋的,只是天赋的方向与萧琰不同,也有和萧琰一样勤奋的;但他们没有萧琰的武道修为,也远不及她的神识强大,更不能像她一样在登极境就开辟出紫府用以演绎。
他们的推演只能是想象,不能像萧琰这样,将战役的演绎具象化;沙盘和战术板上的用兵排布也比不得紫府星海的千变万化。
渐渐的,萧琰就成了高班的后起之秀。
萧琰觉得自己有这样的优势很正常,但不知内情的高班生觉得很不正常,只能慨叹萧十七是从战场中杀出来的,有赫赫战绩经历就是不同。
但她在战术学堂也没有学多久,执堂夫子就斜着眉毛赶人了,说:可以去将道堂了。
萧琰心中挺不舍,但按萧勰规划的经道堂课业,她在武经堂的学习时间还真不多。她自己也猜测到了,族里对她的规划,应该不是在军中。这和她自己的想法一样:修行,是她最重要的事。名将之路,终究不是她要走的道。
萧琰虽然遗憾,却也毫不拖泥带水的去将道堂报到。
……
将道堂在武经堂中很有特色,从外观上就很不同,不是廊院,而是五座石塔,每座塔代表一个字,五座塔就是五个字——《孙子兵法》中的将者之道:智信仁勇严。
智、信、仁、勇、严,这是兵圣孙子的排序。
但是,将道堂的五座塔围成了一个圆阵:谁都可以起头,谁都可以末尾,也允许学子打乱相邻顺序随便怎么念。
学子念的顺序起初可能是随意的,但最终每位从将道堂出来的学子都会形成自己的排序,因为出堂的考核,就是将者五道的排序:每位学子都必须在下山前写出答卷。
没有标准答案。
将道堂不会评判你的对错。也没有对错。
夫子说,也允许以后更新答卷,因为将道不是不变的,可能随着你的经历智慧等产生改变。
夫子说,每位从将道堂出去的学子,在临终之前会书下最后一份答卷,回顾自己一生的为将或为帅经历,写下对自己的评判卷,返回将道堂。和一生功绩归入将道档。供萧氏后辈学习、借鉴经验,也可能是要吸取的教训。
……
去将道堂学习就是观摩将道档。
将道档按首字不同收藏在不同的石塔中。萧琰首先进入的是“智”塔,然后分别进入“信”“仁”“勇”“严”四塔,认真阅读前辈的将道,思索自己的将道。
将者五道,每位前辈都有自己的选择,即使同样的选择也有不同的理解。
她看过首代河西大都督先祖萧铖的答卷,以智为首;看过父亲萧昡的答卷,以仁为首;看过七姑母萧曈的答卷,以严为首;看过八叔萧昂的答卷,以信为首……
不同的答卷代表了不同的为将理念。
萧琰看过故逝的长辈们对自己做的评判卷,有时看得心驰神往,有时看得惊心动魄,有时止不住泪涌,有时又沉凝如雕像。
这里不止是将道精髓的汪洋,也是每一个为将者以心血和七情凝结出的将果:有甜有苦;有喜有哀;有酸有涩;有辛有麻;有壮阔,也有悲怆;有骄傲,也有沉痛;有坚守,也有怀疑;有执拗往前,也有懊悔反省……每颗将果都是味道。
执堂夫子说:将道从来不是单一的道。它就如同人生五味。但无论何种将道,归总起来,都是对自己的认识,对他人的看法。
为将者,怎么看待自己,怎么看待下面的兵,就会成为不同的将。
萧琰也在思考自己是哪一种将。
在军中,她觉得自己应该是“智”将,因为有着万中无一的天赋,和她同样天赋的前辈军神陈庆之、慕容秋,他们战无不胜的将绩中最耀眼的就是他们的战争智慧和指挥天赋。
河西先祖萧铖的将道答卷就是首选“智”,但他对“智”冷酷的理解让萧琰为之一寒。
什么是智?就是为将者的绝对自信。只有自己,才是军中唯一的、不可取代的因素;除己之外,谁都可以牺牲。视兵为棋。一将功成万骨枯。吴起、韩信……皆此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