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010小说 > 家兄朱由校 > 第六百四十章 守成之主

第六百四十章 守成之主

  第六百四十章 守成之主 (第1/2页)
  
  “叔父说的对,科技是国朝未来的第一生产力!”
  
  正月初八,在朱由校、朱由检二人准备乘船前往两广的时候,远在京城的朱慈燃也收到了来自他老爹朱由校的秘密手书。
  
  其中主要就是讲解了科技和经济、政治、军事的问题。
  
  相比朱由校,早就走过天下,看过工人和农民生活的朱慈燃更能体会科技和工业的力量。
  
  手工耕种的农民,畜力耕种的农民,机械耕种的农民,机械耕种且农闲打短工的农民,以及进厂做长工的农民……
  
  这一个个的例子都在朱慈燃的记忆和经历中,他很清楚前二者的生活有多苦,而后三者的生活又有多“幸福”。
  
  一台拖拉机能轻易的在一天之内精耕二十亩土地,而如果是人力,那需要整整二十天。
  
  如果还要算上播种,在现有的科技和生产力下,一个拥有机械的农民完全可以在半个月内精耕播种十几亩地,而人力手工的农民想要精耕播种完十几亩地,那需要的时间是以季来计算的。
  
  如果拖拉机能再小一些,轻一些,或者能种的地更多一点,操作更简单些,那它能带给农民的舒服,可以说是跨时代的。
  
  朱慈燃体验过,在田地里用锄头一锄头一锄头的挖地,松土,放水,插秧。
  
  以他当时十五六岁的精力,一个春耕如果没有耕牛,顶多也就能精耕细作三亩地罢了。
  
  就算是一些干农活的好手,在没有耕牛的情况下,一个春耕,顶了天也就是精耕细作五亩。
  
  那是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弯腰大半个月才能精耕的六亩地,而一旦有了拖拉机,这个数量可以瞬间乘三,并且还能多出午休的时间。
  
  科技的进步代表什么,朱慈燃再清楚不过了,所以即便政务繁忙,他依旧保持每个月去三次军备院的频率。
  
  再度看了一遍手书内容后,朱慈燃将这份手书收了起来。
  
  他将自己的目光放到了春和宫内,此刻是午时,所有人都已经散班吃饭去了,因此殿内只有朱慈燃和李永贞。
  
  朱慈燃拿起了户部的奏疏,简单翻阅了遍:“李长庚不是生病了吗?这文册是谁做的?”
  
  旁边的李永贞见状,也弓着身子开口解释:
  
  “是李尚书提前做好的,文册也是早上李尚书派人送来的。”
  
  “入春以来,山西连续下了好几天雨,看样子旱情是结束了。”
  
  “李尚书觉得可以对天下征收秋税,毕竟国朝今年的情况依旧不容乐观。”
  
  “国债得还,俸禄得发,工业区和铁路、道路建设又不能停。”
  
  “虽说还可以印钞六千万两,尽数算下来,朝廷的必要开支就达到了八千万两。”
  
  “因此,还是恢复收税比较……”
  
  “天下再蠲免一年!”朱慈燃打断了李永贞的话,并放下奏疏说道:
  
  “天下百姓的日子不好过,眼下虽然没了旱情,但复耕土地还需要时间。”
  
  “如山西,当地四百多万人口要想耕种四千万亩土地,还是比较困难的。”
  
  “告诉户部,以村为单位,每村调足够的拖拉机,顺带设置生产队,来年以一台拖拉机、十户人家为一个生产队。”
  
  “有了拖拉机,百姓才能最快的复耕荒地,如此一年时间,能积攒足够吃三年的粮食,明年再收税也不晚。”
  
  朱慈燃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尽管他知道农业税是大明的主要税收来源,只要停止蠲免,立马就能收上来五六千万两的税银,但他却不能这么做。
  
  他与自家叔父书信往来过,都觉得即便天下旱情停止,也不该立马收税,而是让百姓有喘息的机会。
  
  “今年国朝商税收取了四千二百万两,矿课司又运回了八百多万两的金银。”
  
  “算上印钞的纸币,存留足足两亿两银子。”
  
  “告诉李长庚,先把国债连本带利的还清,把留存的纸币消耗一些,看看民间态度。”
  
  “只要态度不出现问题,没有人抵触纸币,那就立马推行纸币的发放。”
  
  “这批纸币,足够国朝用两年了。”
  
  说话间,朱慈燃继续拿起户部的户籍文册,李永贞见状也小心询问:
  
  “殿下,该午休了……”
  
  “我现在精神好着,今日就不睡了。”朱慈燃说着,同时也仔细看了看大明朝的户籍和田亩数目。
  
  在户部的统计里,截止天启二十二年腊月十五,大明朝一共有百姓一亿九千七百八十六万人,耕地数量十一亿零三百二十四万余亩。
  
  另外,宗藩体系下的诸国合计有人口五千三百七十二余万,其中朝鲜、暹罗、甘孛智、南掌、渤泥、苏禄这六个外藩人口合计是一千六百万左右。
  
  内藩的大小一百多个藩国,郡国人口是三千六百七十二万左右。
  
  外藩的耕地面积是五千七百余万亩,内藩耕地面积是一亿三千二百余万亩。
  
  也就是说,算上宗藩体系的话,大明是两亿五千万人口的共主,近十三亿亩耕地的直接、间接掌握者。
  
  需要知道,眼下的世界人口也不过四到五亿,大明可以说统治了半个世界。
  
  “藩国人口怎么这么少?齐国没算进去?”
  
  看着文册,朱慈燃皱了皱眉,毕竟在他的认知中,齐国仅土民恐怕就不下于两千万人,算上印度厮当的藩国,大明朝内藩的土民数量就不应该低于五千万。
  
  “齐国疆域辽阔,眼下还在齐民编户,因此未统计齐国的土民数量。”
  
  李永贞解释着:“不过齐国那边有消息传回,眼下已经接受齐民编户的土民人口,已经达到了八百万之多。”
  
  “加上汉家移民的话,齐国人口已经达到了一千三百多万,耕地数量二千八百余万。”
  
  “眼下,齐国还在以每个月齐民编户五十万土民,开垦五十多万亩耕地的速度在提升国力。”
  
  “南镇抚司估计,大概十年后,齐国汉民不会低于七百万,土民不会低于三千万,耕地数量会接近一亿亩。”
  
  李永贞似乎话里有话,朱慈燃听出来了,但他没有呵斥李永贞。
  
  齐国的崛起速度太快,让许多人不安是事实,但朱慈燃清楚这不是一件坏事。
  
  最少从资源角度来说,齐国的崛起对大明构不成威胁。
  
  仅大明自己的资源,都够大明闭关锁国上百年才能消化,更别提把精力分散去干扰齐国了。
  
  另外,齐国的资源也足够现有的三千万人消耗百年、数百年,对这样的两个国家谈威胁,着实有些杞人忧天。
  
  比起齐国,朱慈燃更担心的,是资源不足的印度厮当诸藩。
  
  印度厮当诸藩人口三千五百多万,耕地却只有一亿亩。
  
  就目前来说,当地就已经爆发过饥荒,而未来恐怕也会如此。
  
  它们没有足够的矿产和其它工业、手工业,和大明做生意只能用粮食来做。
  
  大明因为旱情而饥荒的时候还好说,现在大明除了湖广、江西还有些干旱外,其它地方的情况都在好转,对粮食的需求也不大了。
  
  不仅不大,大明自己的粮食也开始进入了产能过剩之中。
  
  十一亿亩耕地,不足两亿人口,人均五亩有余。
  
  如果部分土地不进行经济类作物耕种,丰富饮食的话,那主粮只会越来越多,最后因为无法消化而价格走低。
  
  谷贱伤农,到时候很多农民再突然转型耕种别的作物,朝廷一旦没办法控制,那就有可能出现人祸了。
  
  对于国家经济,适当插手是必须的。
  
  “国朝的耕地数量变多了,但却消耗不了那么多主粮。”
  
  “告诉农业司,可以适当的鼓励百姓进行一些经济类作物,例如花生、水果之类的。”
  
  “现在国朝的火车已经每个时辰能走八十里路了,一天除去填充燃料,能走整整八百里,水果贩卖不是难事。”
  
  “和皇店沟通,让南方的水果蔬菜到北方,北方的花生干果到南方。”
  
  朱慈燃交代着,同时也对人口问题评价道:
  
  “眼下国朝虽然有近两亿人口,但这其中有近两千五百万都是土民,虽说因为婚配把这个数量降低到了一千六百多万,但这基本也到极限了。”
  
  “近年来土民暴动的次数越来越多,尤其是瀛洲。”
  
  “如果不是曹鼎蛟镇压得当,恐怕瀛洲早就脱离国朝统治了。”
  
  “因此在移民上,还是得鼓励迁移瀛洲,让瀛洲早点成为汉地。”
  
  “是……”李永贞作揖应下,顺带提了一嘴:
  
  “今岁迁移的规模有些大,齐国那边迁移的队伍已经排到明年中旬了。”
  
  李永贞的话让朱慈燃皱眉,他端着脸呵斥道:“迁移的事情,没有我和父皇的旨意,谁也不得阻碍,让陆元高好好监看着。”
  
  说完,朱慈燃想起了皇店和官场的事情,身体往后靠了靠:
  
  “皇店和官场的交接,办的如何了。”
  
  “回殿下,王秉笔和曹秉笔都很配合,估计冬至前能办好。”
  
  李永贞作揖回礼,朱慈燃聊没什么大事了,也对河中战事给出评价:
  
  “河中之地的收复,再加上东欧伏尔加之地的拿下,国朝多了不少疆域。”
  
  “河中的情况和政策暂时不变,依旧按照叔父制定的政策执行。”
  
  “至于战后的升赏……升授曹文诏为威远侯,曹变蛟为朔方侯,李自成为榆林伯,其它将领纷纷官升一级,再发六十万两银子犒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顶级神豪 史上最强炼气期 全职法师 大小姐她总是不求上进 许你万丈光芒好 麻衣神婿 绝代神主 我不想继承万亿家产 寒门崛起 机武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