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八章 对内反击 (第2/2页)
“北直隶有多少集镇?”
“这……估计有一千二百余个……”陆文昭没有精确说出来,只是说了一个大致的数目。
“让工部在这一千二百余个集镇修建可容纳三百人的小学院,明年正旦节以前我要看到全部完工。”
朱由检的话一说出来,陆文昭立马就了解了对方的意思,于是立马说道:
“殿下,这一千二百余个集镇学院,等同于四百多个县学院,如果再修建,那需要再支出两万多教习……”
“我清楚。”朱由检斩钉截铁的回答:
“我清楚多出这四万多教习,朝廷就会多出五六十万两银子的支出,也知道多出这四万多教习,便会多出八十余万可以免费就读官学的学子。”
“燕山已经不堪用,必须得推行地方教育了。”
“从今年招募开始,燕山的招募数额削减,另外还没有修建的其余燕山学府纷纷取消计划,燕山学府保持眼下的十五所就足够了。”
“明年北直隶率先推行官学教育,顺带筹备山西、陕西、河西、山东、河南、辽东等北方六省的学院建设。”
“如果我没有记错,明年的学府毕业人数是十六万对吧?”
“是……”陆文昭低下了头,而朱由检见状则是吩咐道:
“明岁开始,恩科分数线提高到四百五十分,达到分数线的可以授官,达不到的就分配前往教学。”
“大明的官员目前已经足够了,不需要再多人,不仅仅内部足够,日后还要进行优胜劣汰。”
朱由检大概清楚了,之前他基本逢考就授官的制度已经过时,眼下大明的官位紧缺,弄得官员一个个想着争权夺利。
既然他们没有事情做,就找些事情给他们做。
他们不是喜欢疲民,弱民吗?那他也可以疲官弱官。
眼下要做的是改变制度,从原先每年十几万学子中选拔几万官员的制度已经不行,必须得降低比例到一千选一人的程度。
今年百万胥吏纷纷要被裁撤,四十几万燕山、恩科官员足以运转大明。
再增加人是锦上添花,而把百万胥吏搞定,然后再制造用人危机来让百官内卷才是他要做的。
当了官不犯错就可以一劳永逸的时代必须过去,干不出政绩,或者政绩越干越差的人,趁早滚蛋。
以石见银矿和利未亚金矿的金银输入来说,基础免费教育在大明不成问题。
每年上千万两银子的输入,对于大明来说也就是勉强缓解白银紧缩的危机罢了,更大的投入,涌向更大的市场才是眼下持续缓解大明白银紧缩危机的运作方法。
放水得有人放,消费得有人消费。
还有后续的货币改革也是一样,都需要有一批和朝廷站在一边的人支持。
皇店可以消费,那么朱由检就只需要创造消费的人就行了。
十四万毕业的学子里,朱由检只需要三分之一不到的人成为教习,而剩下的人,他需要继续投入官场,矿课司,以及银行。
“你去传李长庚来一下。”
朱由检了解了一下今年毕业的燕山学子人数后,便让陆文昭去传董李长庚。
如果说整个大明有谁最能理解朱由检的理财手段,那么董应举和沉廷扬、毕自严、李长庚四人应该就是最了解的四人。
只是这四人里,毕自严需要顾及的太多,董应举太老迈,沉廷扬又暂时无法从旧港脱身,那么朱由检唯一能用的便只有李长庚了。
当然,最重要得还是李长庚私下并不结党,哪怕明面上因为议事,他需要和顾秉谦、毕自严在一起,但私底下他还是很懂得闭门谢客的道理。
银行的事情,必须得李长庚来做。
朱由检想到这里,默默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而陆文昭也退下去让人去传李长庚。
李长庚负责盐课司,事物也比较繁忙,因此朱由检足足等了半个时辰,随后才见到他姗姗来迟的模样。
虽说李长庚比起董应举和毕自严年轻,但实际上李长庚也五十有七了。
走到凉亭面前,在他作揖时,朱由检可以清晰看到他额头留下来的热汗。
“坐吧……”
朱由检抬手示意李长庚入座,并动手给他沏了一杯茶。
李长庚来的确实急促,因此以指叩首表示感谢后,便端起茶杯浅浅抿了一口。
若不是茶水太烫,恐怕他能一口气喝完一杯。
瞧着他的模样,朱由检没有着急说事,而是与他叙了叙旧,随后才说起银行的事情。
他将自己对银行的理解全盘说出,当然这其中的理解都是基础的储蓄、贷款、借调行为,并没有提及国债,股票等等东西。
因此李长庚听了之后抚了抚须,随后才开口道:
“殿下是想弄出银行来取代火耗?”
“这是一个想法,还有其他的想法,就是用来发行新币。”朱由检说完,便一直打量李长庚的表情。
新币的事情,李长庚作为户部官员,肯定是参与了设计和观摩的,不可能不知道。
实际上在他们看来,朱由检想要发行新币很简单,难的地方是怎么发行货币后,杜绝市场上的其他所有货币。
要知道,虽然中原王朝的货币历朝历代都在发行,甚至每隔几个皇帝也在发行,但实际上都是增量,而不是缩量。
眼下大明的市面上,从汉代的五铢钱到明代的万历通宝,总之各种铜钱都有,假币更是横行。
光御马监的皇店,每年就要收上来数千万文的假钱,让皇店折损数万两收入。
因此,收旧币换新币,实际上是一个赔本买卖。
当年嘉靖也玩过,然而玩脱了,让朝廷赔了不少银子,因此李长庚记忆犹新。
虽然眼下的大明赋税很高,但如果真的要旧币换新币,恐怕要承受每年赔十几万两银子的代价。
哪怕朝廷打掉了不少假币贩子,但市面上的假币也够大明折损个数十上百万的了。
只是为了推行银行,朱由检并不在乎这百来万两的损失,因此他对李长庚交底:
“银行的存在,朝廷前期就没有想过它能盈利,只要每年不亏损几十万两,朝廷都能接受。”
“传召你来,孤是想让你负责银行,你的意思如何?”
“若是殿下让下官管理银行,下官自然应允。”李长庚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随后才说出困难道:
“但银行想要成立,并且想要成立后发行新币,那就需要做到每个县都要有。”
“按照民间钱庄的配置,一个十万人的县,最少需要配十个银行,每个银行配一个掌柜和六个伙计。”
“加上朝廷的数额较大,所有银行还得有衙役或者兵马司常驻。”
“我大明眼下一千九百余县,纸面造册的县城百姓有两千六百余万,而实际恐怕超过四千万人。”
“以钱庄的配置来算,这四千万人最少需要两万八千人,兵马司必须在银行一旁常驻。”
李长庚的想法,实际上还是在以开源节流为主,不过朱由检并不准备省银行的这笔钱。
他对于李长庚开源节流的想法虽然认可,但并不支持:
“银行和钱庄不一样,我准备在全国县城兴建一万处银行,募工十二万人,其中配置和雇员的俸禄,我事后会让人拿一份文册给你。”
“银行暂时不推往集镇的原因是朝廷的实力不够,但县城必须得掌握。”
“只要你能把银行推行起来,那国朝直接从朝廷领取工钱、俸禄的近五百多万人都是你的储户。”
“你需要什么人,多少人,这些只要你需要,你都可以从朝廷,从恩科、从科举之中选拔。”
“我唯一想要知道的就是,三年之内,这个银行能不能立起来?”
朱由检看着李长庚,而李长庚也倍觉压力山大。
他望着朱由检,不得不作揖道:
“殿下,下官不敢托大,三年是否能成事,下官也不知。”
李长庚很老实的交代,毕竟他也是第一次接触这所谓的银行,三年能不能成功,他真的不敢保证。
不过他的不敢保证让朱由检松了一口气,他就害怕李长庚也是喜欢揽功的人。
现在看来、反而是这份没有底气,显得他更贴近朱由检想要的人选。
“无碍,朝廷从海外筹集金银也需要时间,你先把盐课司的担子交给毕自严,户部从今日起成立金融司,银行属于金融司下属。”
“等元宵之后,若是你有了想法,到时候再来找我。”
“是……下官告退……”坐在朱由检面前,让李长庚如坐针毡。
有了离开的机会,他也起身作揖,随后缓缓退出了凉亭。
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朱由检的眉头紧皱。
他发现随着大明走向强盛之后,即便是他自己,面对下面的人时也渐渐力不从心。
这种时候他总算明白,为什么历朝历代的开国领袖都要对内进行清洗了。
不是他们残暴,而是下面的人越来越得寸进尺。
这几日齐王党和燕山派的行为,尤其是弹劾孙传庭的事情,也渐渐的让他觉得呱噪,甚至想握一握许久没有紧握的强弓了。
虽然知道不可能,但他还是想试一试。
希望他这一系列操作,能让燕山派和齐王党的官员察觉到自己的态度。
如果经过这一系列的事情后,他们还是不能醒悟的话,朱由检也只能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