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来源 (第2/2页)
而此时赵国军中,能够独当一面、与魏冉抗衡的人物,除了廉颇与赵奢之外,并无合适的第三人选。然而,朝中大臣大部分都不赞同悍然与秦军交战。因为此时的秦军实力强大,东方六国皆莫敢匹敌,赵国何以战胜强秦?另外秦军并没有直接攻击赵国,赵国犯不着为了韩国而得罪这么强劲的一个敌手。整个朝中,虽然只有赵王、蔺相如、廉颇和赵奢等人表示愿意援助韩国,但因为这几人几乎代表了赵国的绝大部分势力,所以援助韩国的计划还是被批准。
只是真的到了救援实施的具体步骤之时,赵国上下却开始犯难,不知能否救得了阏与,因为“愿意”相救和“能够”相救,毕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于是,赵王向臣下咨询,该怎么去援救阏与,廉颇回答:“道远险狭,难救。”(《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不死心,遂又召问乐乘,乐乘所答与廉颇大致相同。这乐乘亦是当时赵国的名将,是燕国名将乐毅的儿子,乐间的同宗。虽然此刻他还没有展示其才华,但是凭借着乐毅的名声,他在赵王的眼中的地位也不容小视。
蔺相如见此,心想直接援助阏与已经是不可能,遂提出放弃阏与,在武安设防的意见。赵王不禁犯了难,遂将眼光投向在麦丘之战中一战成名的大将赵奢。赵奢对这朝堂之上的局势,可谓洞若观火。赵王急切地希望能够直接援助阏与,然而廉颇等人因为顾忌道路遥远、山势险要、通途狭窄而犹疑不决。赵奢遂面露一笑,心中已经有了定计,谈道:“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来源。
听完赵奢所言,众人均以为有道理,连一向自负的廉颇,也不禁对赵奢刮目相看。赵王闻言,大表赞同,立即任命主战的赵奢为将,率军前往阏与。
不纳谏的名将
对于这场战役,《史记》上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赵奢也正是凭借此次战役,奠定了其战国十大名将之一的地位。这一年,是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
当时秦军对于赵军的动向,早就有所探查,所以从关中地区发兵时,一路西向,直接进入中原重地武安(今河北武安,位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之处)。自此,这一支秦军与围攻阏与的军队,恰好构成了掎角之势,可以在赵军大举来袭之时,互相驰援。
然而,秦军低估了赵奢的智慧。
赵奢在战前,就对秦军和赵军的优势和劣势进行过细心的分析,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赵奢绝非鲁莽之人,虽然在出战之前,他对秦国军队表现出藐视,但那个不过是战略上的。真正兵临作战现场时,赵奢开始在战术上,重新审视天时地利人和,把敌人重视起来了。
恰如廉颇所言,此次救援阏与,可谓山高路险,行军艰难。此时的秦军,一方面在阏与地区布下口袋阵,只等赵军一来,就将其全面围攻;另一面,则加紧向武安地区进军,并企图挥师到达赵军的背后,来个两面夹击。赵奢对于这一切,早就洞若观火。
于是,赵奢率军出邯郸三十里即筑垒扎营,并在营区周围修筑了许多屏障,故意做出毫无进取,畏惧强秦的姿态。
为隐蔽作战企图,赵奢不顾武安危机、阏与困境以及军中将士的如火如荼的心情,向大军下了一道匪夷所思的军令:“有敢于谈及军事者,一律斩首。”(《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当然,赵军之中,也不乏热血之士,对于赵奢的战略意图不了解不说,还对其做法表示不屑,甚至“冒死直谏”。但赵奢心里的棋局已定,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他不会容许任何变动发生,一旦威胁赵军取胜的因素出现,赵奢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抹杀。因此这一个冒死直谏的将领,就这样命赴黄泉了。
斩杀军中一员将领,不仅让军心大定,也让秦军更加摸不着赵军的意图。没有什么比未知更可怕,这一下,该轮到秦军军心浮动了。他们不知道,这赵奢到底意欲何为,而且从目前的迹象看来,赵军似乎没有出兵的打算。
很快,28天过去了,赵国只是增筑营垒,对秦军的屡次挑衅,都做冷眼旁观状。秦军对赵奢的意图更加疑惑。
于是,秦军派遣间谍进入赵军驻地侦察,查看赵军的虚实,然后再做进一步的计划。赵奢所部之所以一直在这里,唱着疑兵之计,等的就是这个时候,好给秦军来一个将计就计。所以在秦军探马到来时,赵国军队上下,都做浑然未觉状,还将其当做一般的民众,以好饭好菜招呼,待其酒足饭饱之后,再任其自由活动。
适时赵军之中,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已明了赵奢的意图。赵奢明白,要欺骗别人,首先要欺骗自己,如此,才能够让敌人无所察觉。尤其是普通士兵,只需要奉命作战即可,如果知晓太多,反而成为透风的墙。果然,在赵奢的苦心经营之下,探马将眼前所见悉数告知了秦国将领。
秦将不知是计,还妄自认为,赵军“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因而对赵军放松了警惕。此举与三国之时,周瑜借助蒋干,将东吴营垒不合的消息传给曹操,最终导致火烧曹操、樯橹灰飞烟灭的反间之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此千载难逢的机会,赵奢自然不会放过。等秦国的探马前脚刚走,赵奢便突然作出决定,集合部队,全力进兵,秦军还没有反应过来,赵军便已经向西急进而去。两日一夜之后,赵军顺利到达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消息很快就传到武安秦军驻地,秦军将领大惊失色,竟然在不知不觉之间,让赵军从眼皮底下溜走。秦军还在武安痴守,做着春秋大梦,却让赵奢神不知鬼不觉地到达阏与。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秦军急忙命令部队,火速驰援阏与。
赵军虽然暂时摆脱了武安之敌的牵制,但是并没有就此高枕无忧,一来武安之敌转瞬及至,到时候两面夹击,赵军依然面临险境;二来赵军的战略目的在于解救阏与,目前阏与依然还在秦军的围困之中;第三,赵军孤军深入,千里跃进韩国境内,在没有后方良好的粮草供应之下,大军时刻处于危险之中。
就在此时一个名为许历的军士,冒着触犯赵奢军令而被杀的危险,向赵奢进言。概括说来,许历之言,可以归结为两条:
首先,赵军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营垒的防备,以杜绝秦军发动突然袭击的可能。特别是当前秦军没有料到,我军竟然会兵从天降,出其不意掩其不备之下,秦军必然会全军压上,以防止我军进一步行动。我军要保持不败,就需要在秦军到来之时,退避三舍,暂时避其锋芒,加重兵阵,以逸待劳。
其次,发兵抢占北山,北山为战略制高点,有居高临下的优势,两军谁先抢占北山,则胜利的天平就会偏向于那一方。
赵奢认真听他讲完后,不但没有治他的罪,反而对其建议大加赞赏并采纳。赵军一万人马,在许历的率领下,兵发北山,比秦军快一步,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而赵奢则亲自率领其余赵军,迅速攻击围城部队。秦军一部军力继续围困阏与,另一部则仓促应战。奔袭到北山下的秦军,很快就陷入了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的境地,待得赵奢杀来,许历的一万大军也如猛虎下山,杀向秦军。秦军兵败如山倒,很快就四散溃逃,阏与之围也随之解除。
此次战役,使强秦遭受多年以来未尝有过的打击,此后许久都不敢轻举妄动,恐怕重蹈阏与的覆辙。此次战役,也展示了天时地利人和对于战争的决定性作用。天时者,懂得把握时机,在秦军围困阏与之时,决定千里跃进出击,在武安秦军麻痹之时,星夜兼程迅速出兵阏与;地利者,以封疆之界来划分秦国与韩国的区别,以北山之险来加强对秦军的战略优势,以赵奢所部的兵革之利而威震天下;人和者,一来赵国城内将相和睦,君臣一心,二来与韩国联盟,攻击秦国的无义攻伐,得尽天下人心,可谓得道者多助。而秦军悍然发动对三晋之地的进攻,动辄屠城,流血千里,可谓失道者寡助。有所谓:“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
经此一战,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地位与廉颇、蔺相如比肩,从此奠定了其东方六国名将之一的地位。许历也因为这次战役的卓越表现,而被封为为国尉。赵国在各诸侯国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成为当时东方六国当中,唯一可以撼动秦国地位的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