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天命如此 (第2/2页)
不仅小国如此,晋、楚两国也各有内忧外患。晋国一方自晋文公去世以后,后继国君乏力,军政大权逐渐集中在几家有实权的公卿大夫手中。他们彼此争权夺利,内讧不已,极大地消耗了晋国的国力。与此同时,秦国的崛起也让晋国感到了危机。秦穆公称霸后,秦国一跃而为举足轻重的诸侯国,和晋国屡屡发生摩擦。晋厉公时虽然与秦会盟,但秦国并不以为意,反而联络白狄打算伐晋。
晋国的外患不止于此,晋国仗着自己的优势地位,对中原诸国滥施淫威。晋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83年),晋国为了与齐国交好,强令鲁国将汶阳之田交予齐国,后来鲁成公朝见晋国,晋却以“通楚”为由,将其强行扣押,逼迫鲁成公接受了盟约才放他回国。晋国的此种举动,自然让中原各国大为不满,纷纷“贰于晋”,与楚交好。
楚国一方虽然雄踞霸主之位,也没有晋国那么糟糕的外交问题,但其内部的矛盾同样不少。楚庄王死后,楚共王幼年继位,势力不比以前。而子反、子重等人因为夏姬和赏田的问题先后和申公巫臣发生了矛盾。申公巫臣出逃奔晋后,子反和子重又将申公巫臣的家族屠灭,家财分割。得知此事的申公巫臣便向晋国建议与当时尚不为中原诸侯国承认的吴国联盟,从侧翼合击楚国。由于申公巫臣也是楚国的一员名将,深谙楚军的军事技术,吴国因此而习得了大量先进的战法,开始使用战车作战,军事实力突飞猛进。随后,吴国进攻楚国的巢、徐等地,连连获胜,给楚国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如此一来,暂时的和平就成为唯一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之下,晋、楚双方都先后派出使者联络,打算通过会盟来谋求和平。
晋景公十八年(公元前582年),晋景公视察军队,遇到了被郑国俘虏、献给晋国的楚人钟仪。由于钟仪为人正直,又弹得一手好琴,范文子趁势建议晋景公将其放归楚国,以和缓晋楚之间的关系。楚国对这一示好的举动也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当年冬天就派出公子辰回访晋国。晋国随即又派出大夫籴茷回访。一时间,双方的外交活动十分紧密,战争的硝烟味似乎正在远去。
晋楚之间关系的缓和被敏感的中原诸侯们嗅到了端倪,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自然要竭力促成双方的和平。宋国大夫华元虽然地位不高,但却和晋楚双方的当权者都有良好的私人关系。他既与晋国正卿栾书关系密切,又和楚令尹子重交好。这一有利条件方便了华元出面在晋楚二国间进行斡旋。晋厉公元年(公元前580年),华元先后出访楚国和晋国,为双方的会面创造了条件。第二年,晋国派出士燮,楚国派出公子罢和许偃,双方在宋国都城西门外会见。在华元的主持下,双方缔结了停战协议。协议如下:
“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坠其师,无克胙国。”
这就是被后世历史学家称为“华元弭兵”的外交事件。
为了落实华元弭兵的成果,晋楚两国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后续外交活动。鲁、卫、郑等原本已同楚交好的诸侯国再次赴晋国朝见晋厉公,重新确定了附庸关系。而晋国和楚国也再次遣使互访,晋厉公又亲自与公子罢会盟,强化了弭兵之盟。
尽管如此,但晋楚两国长达数十年的敌对状态却并没有那么容易一朝化解。就在弭兵会议结束后,晋国派出郤至使楚,楚国准备了全套礼乐迎接。按照周礼,只有两国国君相会时才可以享受这样的待遇,因此郤至表示愧不敢当,并提出疑问:倘若异日两国国君相见,将用何种规格的礼乐招待呢?不料子反却回答说两国国君相会只要彼此送一支箭就可以了,用不着音乐。子反的话毫无疑问暗含着两国即将兵戎相见,而士燮也预料到了楚国一定会毁约。果然,华元弭兵不久后就由于晋楚鄢陵之战的爆发而宣告失败。
华元弭兵与其说是晋楚两国深谋远虑的长期国策,毋宁说只是双方在日益困难的局势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稍加分析便可发现,这次弭兵,参加人数极为有限,盟约也含糊其辞。因此,它的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