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炉渣的另一种用法 (第2/2页)
比如栎阳、徽县等城,临河而立,司掌漕运,设巨粮仓转运长安诸城。
莲勺县设盐官,供给关中京师所需之盐;船司空则是京师掌管造船的部门直接空地起新城,因而得名,也是纯粹功能性的卫星城。
而这样超前完善的规划自然也是对城市引水有所规划的,比较知名的如灵渠、郑国渠等,这些水利工程首先是引水渠满足居民的日常用水,大部分人印象中的灌溉农田反而是它的次要功能。
最典型的莫过于龙首渠,长达七十公里,位于地下三十米处。
此渠建于汉武帝年间,前后耗费近十年动万人,最终引洛水入长安,建成了这座中国史上第一条地下引水渠。
如果将龙首渠与古罗马高架引水渠对比的话,孰难孰易是一眼看得出来的。
毕竟古罗马的高架引水渠大部分长度仅十几公里,即使算上涵洞,一条完整引水渠的长度也很难超过一百公里。
而全程都在地下的龙首渠就有足足七十公里,而众所周知的是,地下开渠牵涉到海拔高低差的确定、引渠路径规划、水源选择、地质环境勘定、水流分布计算等等,双方需要的技术储备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龙首渠的这种修建技术如今被称作井渠,在汉朝征服西域后,这项技术迅速扩散到中亚,收获了广泛好评并沿用至今,在民间得名坎儿井,其内容在历史课本上也有讲述。
另外汉代之后,民间的生活用水相关的技术也是一直在发展的,如今影视剧拍古代取水不论朝代都是轱辘系桶多多少少有点刻板印象。
比如压水井这东西,不少人以为是二十世纪的发明,但实际上宋朝不少富户就已经用上这东西了。
不过这种相当简洁好用的取水设施也有学者认为是始于汉代,但目前暂无确切的考古资料支撑,只能期待将来的发现了。
而水利工程同样也贯穿了华夏文明的始终,就如不少人熟悉的长城来说,它也并非是纯粹的军事建筑,因为夯土城墙的特质就是惧怕被水浸泡,在这上面古人也花了相当大的心思,敌楼和城墙高度不一,其间的陷马沟旁有开凿排水沟,内接涵洞将水排到斜坡的一侧,涵洞和排水沟同时也有自动防淤塞的设计。
这也是万里长城能够屹立至今的一个原因之一,数百上千年的建筑在失去了军事职能之后,仅仅是次要职能的排水功能依然完善运转至今已经说明了其技术含量。
古罗马的高架引水渠的技术含量甚至不如用来建造这项工程的原始混凝土,这才是铸就了古罗马建筑艺术真正的黑科技。
亚平宁半岛庞大的火山群提供了足够的火山灰,古罗马人发现将其和熟石灰黏土混合在一起等凝结之后硬度惊人,从而建造了不少瑰丽宏伟的建筑。
这东西古中国才是真的羡慕不来,毕竟最近的火山灰产出地点在海南岛,人力成本突破天际。
虽然有火山灰替换成铁矿渣的降级版本吧,但其效果同样大打折扣,远不如火山灰好用。】
光幕图片轮转,刘备也看到了那高度惊人的古罗马引水渠,第一反应便是此物如此宏伟如何没有技术含量?
但随着最后话语一转再转,刘备的心情可谓是一波三折。
毕竟光看这古罗马建筑宏伟之模样就知道这混凝土有多好用,直接就让刘备心痒痒。
甚至都在考虑要不要给士燮写信,用铁器交易一些了。
但听到后面的配方则直接陷入狂喜状态:
铁矿渣?我等有啊,而且很多很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