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2章 光辉也要搞改进型? (第2/2页)
相比于下线之后连启动发动机都困难、拖了4年时间到1999年才进行地面测试的TD1,眼前这架TD2在装配质量上已经有了明显进步。
至少在地面上并没有出太多问题。
之所以一直到现在都没首飞,更多还是出于谨慎。
而正在一行人身后不远处进行最后阶段总装的TD3,甚至已经可以视为技术状态较为稳定的原型机了。
按照计划,它将在下线的一年内就进行首飞。
而LCA的第一架全状态原型机PV1,也已经开始了大部件生产。
尽管这样的表现放在全世界范围内实在有些不值一提,但对于第一次尝试自力更生的印度来说,绝对算得上是实打实的进步。
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工厂,那拉亚博士的嘴角不由得露出几分笑意。
但是,站在他旁边的几名军官,表情却并不太好看。
尤其是佩戴着上将军衔的空军参谋长阿尼尔·蒂普尼斯。
在印军的指挥序列中,他是空军的最高领导。
“博士。”
蒂普尼斯转头看向那拉亚:
“我想你应该已经知道了。”
“知道什么?”
后者的脸上闪过一丝茫然。
他知道的事情很多,实在不知道对方在打什么谜语。
“就在前天,华夏空军列装了他们的第一批歼10战斗机。”
蒂普尼斯语气严肃地回答道:
“而且,跟过去公开过的那种型号有些不同。”
“原来你是说这件事……”
那拉亚松了口气,显然还没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
“我分析,他们自己装备的这个版本,是以降低了一定机动性为代价,提高了航程和载弹量,总体发展方向更加接近于一种多用途战机。”
“当然,在超视距空战当中,比较大的载弹量意味着可以打出更多轮次的空空导弹,本身也是一种优势。”
蒂普尼斯有些不耐烦地点点头:
“博士,你说的这些我当然知道。”
“我想说的是,他们目前在滇省部署这种新式飞机,会不会完全压制住我们即将服役的LCA?”
按照计划,LCA将在2006年左右服役,以印度标准而言,说是“即将”倒也问题不大。
面对这个有些没道理的问题,那拉亚眼中满是疑惑。
他并非军人,因此不知道空军方面对华夏人突袭东北七邦的担忧。
不过,在思考半晌之后,他还是回答道:
“虽然LCA在技术上大致和歼10相当,但华夏人的歼10,原本就是一架体量接近F16的中型战斗机,现在又经过改进,起飞重量恐怕已经是阵风甚至台风的水平……而我们的LCA空重只有五吨半,正常载油挂弹之后,起飞重量也不到9吨……”
“如果只是空战,那我相信这两个型号应该旗鼓相当,尤其是LCA的敏捷性会远远超过对手,在视距内可能占优,但要说综合性能,那我们的飞机受限于体量,恐怕没有足够的多用途潜力……”
应该说,这一段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
那拉亚并不知道涡扇10的具体情况,只能当做是和F110或者AL31F差不多的型号。
而一台这样的发动机,推动一架空重毕竟在9吨以上,甚至很有可能达到10吨的飞机,显然并不太够。
至于超视距空战和多用途能力,除非技术水平相差很多,否则那是小飞机的先天劣势。
然而,这段话听在蒂普尼斯耳朵里,可就有些不是味道了。
“那拉亚博士。”
上将走到TD2验证机前面,伸手在机翼前缘轻轻拍了拍:
“我想,我们空军也需要技术更加先进,战斗力更强的LCA改进型号。”
听到这话,那拉亚自然是高兴的,赶紧也凑上前两步:
“我们确实有一项针对LCA进行改进的计划,目前命名为LCA MK1A。”
“大体上,就是把目前的F404发动机更换为推力更大的F414,然后提高内油量并更换新型机载设备,包括相控阵雷达和主动中距弹,顺便还能获得一些对地攻击能力。”
实际上,那拉亚本人还是比较理智的。
这个改进型虽然真的存在,但目前只能算是个想法。
按照他的计划,应该是在LCA MK1装备部队之后,再着手进行升级。
现在跟蒂普尼斯说起来,也不过是为了在这位空军参谋长面前露个脸,让对方有个印象而已。
说穿了就是画饼。
然而,让博士万万没想到的是。
这一画,彻底把自己画进了一个坑里——
蒂普尼斯竟然直接顺坡下驴:
“博士,能否在目前这几架验证机的基础上,直接开始您刚刚说的升级计划?”
直到此时,那拉亚才终于感觉到了几分不妙:
“很难。”
他赶紧往回找补:
“眼下MK1的原型机都还没总装完成,如果现在就急着改进,那基础不稳,很容易出现其它的连带问题。”
“我建议,还是等到基础型号的LCA交付之后,再考虑下一步升级的问题。”
博士的话让蒂普尼斯陷入了沉默:
“嗯……”
“实际上,空军正计划将基础型LCA的采购量从原计划的76架缩减到24架或者18架。”
听到这句话,那拉亚差点一口气没喘上来:
“怎么……”
“你知道,按照计划,LCA直到2006年附近才会加入空军,到那个时候,基础型的性能应该已经落后,我们不可能大量购买一种战斗力不如主要对手的型号。”
蒂普尼斯耸耸肩回答道:
“不过,博士您也不要太担心,减少掉的那些数量并不是被直接取消订单,而是会转而采购你刚刚所说的升级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