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印花税 (第2/2页)
最典型的就是印花税。
印花税,就是朝廷在交易凭证上盖得印,征收的千分之三,乃至于更少的赋税。之前不是没有。之前在房地产交易,土地交易之中,也都有征收。但是说实话,不管是土地交易,还是房地产交易,交易频率都不高。
没有谁会频繁地买房卖房,再卖房。除非是傻子。
但是股票国债公债等市场一出来。印花税立即就起来了。
无他,虽然说而今股票交易不如后世那么发达。但是后世股民很愿意频繁交易,给国家与金融机构贡献手续费。这个时代的股票交易也不差不多。
甚至一个月之内,就有几十万两的印花税。
如此一来,一年下来,又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赋税。
对北京的财政无不小补。
这一段时间,何夕的心思根本没有在战场之上,而是死死地盯着各种金融市场。他看看各方面数据能不能稳定下来,如果不能的话,说不定还要出一定的手段。
最少将危机推迟到一年之后。用胜利的消息来对冲危机。
------
何夕在预防未来的危机。但是齐德已经觉得毛骨悚然了。
十亿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价值十亿两,洪武年间,大明白银流通总量,大概也就是这个数目了。十亿元能做多少事情,而北京有了这十亿元,会做什么事情。齐德怎么能不明白啊。
他立即求见朱允炆说道:「陛下,而今天下危机,北京的心思,即便是小儿也能想明白。明岁将是朝廷生死存亡之计啊。臣以为当先发致人,大军提前进攻,打贼人一个措手不及。」
朱允炆内心之中都是嗡嗡的。他根本消化不了这个数字。
十亿元,即便是当年宝钞滥发,也没有到这个地步。宝钞的价格就崩了。而今,何夕搞出这么大的手笔,北京的物价虽然有波动,但是最基本当初物价,波动不大。
这让朱允炆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其实不知道,看似波动不大的物价,其中有何夕与杨士奇不知道多少努力。最少,粮食价格一直在北京户部的管控之中,源源不断的从南洋进口粮食,还有河北与辽东的粮食价格,都在北京朝廷的压制之下。
为了稳定住这个价格,北京每年都要投入不少补贴。
衣食住行,粮食稳定了。而布匹在工业化生产之后,价格也有所降低。而北京人力匮乏,很多不织布的百姓,很容易找到其他的事情来做。
而今就不用说了。
因为营造北京城形成了一系列建筑材料的工厂,而今还在发挥的作用,以北京为中心,发达交通,将这些建筑材料铺开了。甚至还有一些人去其他地方办厂。
总之,百姓的建筑成本降低了不少。
行也就不用说,运河铁路体系,是北京作战的后勤支撑,但同时也是民运的大动脉。
这些成本大部分都是下降的。
如此一来,何夕才能大规模发钞的情况下,维持了物价的相对稳定。
而南京这边,他做的其实太少了。毕竟他们虽然照着何夕的模式去做。但是他们到底不是跟在何夕身边,看何夕怎么去做了。最少对粮价并没有那么敏感。
也没有投入更多精力对经济的各个侧面进行调查。
只是朱允炆不知道。他对此的感觉是北京可以做到的。南京是不是也可以做到
?
朱允炆不是不知道,其中风险,而是他即便知道。他也想要试试。因为,他也很明白,打仗后勤为先。北京既然为了打仗筹集了这么多钱,那么南京没有相应的金钱,也是很难抵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