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国力碰撞 (第2/2页)
何夕并没有告诉叶沈,这已经是北京所有的战争潜力了。即便在压榨,就要影响工农业产值了。那样就是真正的穷兵黩武了。甚至维持这么大的规模的军队的时间,也是越短越好。
否则将会有很大的后遗症。
而且这百万大军,真打光之后,北京也就只能投降了。
何夕不想死的话,去美洲,或许是一条路子。
对于何夕来说,将是一场豪赌,一场决战。
他下这样大的本钱,赌得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负,也是南京的反应速度。
日本撤军很早就开始准备了。而今正在进行之中,一个月左右就差不多了。而因为铁路的原因,辽东军队调度到北京是很快的。京营更不用说了。本来就是战略机动军队,随时待命。
至于漠南骑兵,是骑兵自然有足够的机动能力。
也就是说,何夕所的军队,在一两个月内谁能运动到位的。但是南京那边是怎么回事?
江北之兵,河南,山东,两淮卫所兵,以及南京京营一部,都已经在傅友德手中了。这是傅友德手中总计近五十万大军来源。山西,陕西之兵,也已经到了山西,这是耿炳文,晋王,赵庸所部兵马来源。
如果再往前线调兵,最可能调的是京营兵。南京京营从运河北上,是最方便的。
但是也是最不可能的。
因为朱允炆不可能将举国之兵交到一个人手中。让朱允炆自己身边没有兵马保护了。
而且京营已经抽调了一部分,不可能继续抽调了。那就只能调南方卫所兵了。也就是四川,湖广,浙江,江西,福建等地都兵马。
西南兵马是不能动的。因为西南土司叛乱,几乎没有怎么停过。
之前大明经制之兵,满打满算也不过是三百万上下,很多编制还是有缺额的。何夕调动百万之众,几乎将各地人马都抽空了。朱允炆也堆到前线,近百万之众了。如果再增兵,就要将地方上给抽空了。
这不是朱允炆能够做到的事情。
而且胜利之后,南京也是轻敌的心态。
觉得傅友德能够应付。增兵不大可能。
这也是南京与北京的不同。
在何夕主持之下,此刻的北京几乎进入战时状态,先军政治。所有资源都向军事上倾斜。而南京则没有,且不说南京的统治模式根本与北京不同。对社会力量的动员程度也与北京不同。
单单说南京很多士绅们一直对北京藐视之极。他们也不愿意让勋贵们坐大。所以对傅友德等前线将领的支持,其实也就是朝廷财政可支持范围,也没有到砸锅卖铁的程度。
这才是何夕觉得能战胜傅友德的底气。
傅友德再厉害,他也是一个人。在国与国的战争之中,国力对比,要比一个人更重要。
即便傅友德有韩白之才。也是如此。毕竟廉颇李牧用兵之才,就真比白起王翦差很多吗?并不是。只能说赵国比秦国的国力差很多。
何夕也不指望,叶沈的能力能超过了傅友德。
他只求叶沈比傅友德差得少一点。而之前一战也证明了这一点。叶沈或许比不上傅友德,但是在傅友德面前,并不是没有招架之力的。
这就够了。
剩下的何夕用人力,物力,财力,火力来弥补就行了。
国力的差距,足够压死傅友德了。
叶沈不明白何夕的用意,但是听何夕这么样说,也热不住热泪盈眶,说道:“请大人放心,大人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