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君问归期 (第2/2页)
何夕说道:“有陛下的支持,才会这么顺利。”
虽然说,官场上很少有人敢真的畅所欲言。但是民间却又有不少人,真的有很多意见。是真知灼见。引人深思。
在报纸上的论战,有不少。不过都在何夕的操纵之下。
整体来说,何夕的大明律本身也有很多修改。比如,取消了皇帝之下一律平等的话,而是详细的规定了皇帝的权力,宗室的权力,士籍的权力,民籍的权力,军籍的权力,废除了奴籍。
而朱元璋制定的很多户籍制度,也合并为宗室籍,贵籍,士籍,军籍,民籍。这五种。
宗室自然是皇室宗亲。不过,而今大明真正列为宗室的还没有。不过是空置而已。贵籍,就是勋贵,士籍,就代表士大夫。其实所谓的士籍更多是官籍,做过官的人在朝廷会记录在案,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在这些人有什么待遇。但是实际上待遇从来是好的。对官员们来说,罢官并没有什么。但是夺回出身以来文字。就是在官籍之中除名,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军籍与民籍,就不用多说了。
军籍就是军户,民籍就是民户。
整体上,对军户与民户的权力大大放松,允许了很多事情,比如百姓如果有正当理由,向衙门申请路引的话,在衙门批准之后,是可以出县境与府境的。
也就是百姓有自由迁徙的自由。
还有人身安全,杀人,限制人身自由,等不管什么样的人都要受到惩罚。奴籍更是废除了。让大量百姓变成了自由民。
当然了,这里面有很多细则。这里就不用说了。
毕竟,虽然说何夕的新法,没有真的让全天下人同意,但是也毕竟在报纸上一条条公示过的。何夕自然要有大量的妥协,让大明士林忍下来。
虽然说,这里有大量妥协,但是更有很多进步。
在何夕看来,这仅仅是第一版而已。不要着急慢慢来便是。
朱元璋说道:“准备什么时候,正式送到朕这里?”
何夕说道:“臣以为还是等一等吧。在臣看来,这一件事情其实是越慢越好,只是------”
只是朱元璋的强势,连太子在这一件事情有所动摇,就打发到北京去了。下面有分量的人根本没有人敢反对。
而报纸也算是新事物,也只有丁显一个人敢竭力反对。甚至丁显竭力反对这一件事情背后,就由何夕的影子。何夕给丁显写了一封书信之后,丁显才敢这样做的。
毕竟刘三吾罢官离京,何夕也不能一个人唱独角戏而已。也正因为丁显带头,才有一批人敢与何夕对抗。
不过,他们的想法对何夕也是有益的。何夕通过他们的想法,修改了很多条款。不敢说都能实用,最少,更容易执行了。
其实何夕想要继续下去。但是丁显这些人到底分量太弱了。继续下去也没有什么用处了。
朱元璋也知道何夕的想法,他没有继续问。而是说道:“你还是准备回辽东吗?”